刘南山
1.十年来编研工作的成绩
从上次1992年档案编研工作的展示,到现在正好是10年时间。经过档案部门的努力,编研人员的辛勤劳动,上海档案编研工作取得的进步非常明显。
第一,更新了一个观念。这10年来我们档案馆最大成绩就是观念转变。过去也搞档案编研工作,也有编研理论,但那时是以保管为龙头的,编研是为了保护原件,很多成果堆在库房里无人问津。这10年,特别是近几年,以保管为中心的观念逐步被打破,确立了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中心的共识。这太重要了。观念改变了,编研工作的面貌就大有改观。
第二,创新了一片天地。编研工作是档案工作若干环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过去也讲很重要,但始终上不去,可以说是一方沉闷的天地,充满老夫子、老学究的气氛。通过10年的辛勤耕耘,特别是这几年,档案编研工作创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各级领导、各级机关和社会中产生了新的影响。现在,编研人员感到受领导关注了,感到离中心近了,也感到压力大了。这是好事。
第三,结出了一批成果。从这次40多个参展单位200多项成果来看,与10年前相比,成果质量明显提高,高新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熟悉情况的同志都很振奋。大家都感到这次展评有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40多个档案馆总共编出了近800多种各类成果,很大一部分公开发行,受到各方面广泛欢迎。以《福州路文化街》、《淮海路百年写真》、《母亲河》展览等优秀成果为代表,一方面挖掘了这座城市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同时也展现了档案部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所取得的成果。
第四,培养了一支队伍。10年前,从事档案编研的人数还比较少,现在已大大增加,几乎遍及各级各类档案馆。他们遵照江泽民同志“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改造和振兴上海服务”的要求,发扬档案工作者甘作奉献传统,为编研工作的发展默默耕耘。10年中他们的素质也不断提高,已经涌现了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还出现了一批很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他们熟悉历史,熟悉档案内容,熟悉有关专业,在档案利用方面担当排头兵,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在充分估价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编研工作的发展还存在不足,与兄弟省市编研部门相比,我们还有差距。我们要迎头赶上,作出新的成绩。
2.充分认识编研工作在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两年前,我刚到档案局,进行过一些调研,提出“编研是档案工作的龙头”,引起很大反响。搞编研的同志为之一振,搞基础的同志犯了忌:“我们辛辛苦苦,他们倒成了龙头?”我认为龙头不是自封的,这是档案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回顾我们国家档案工作发展的历程,建国后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档案工作以保管为中心,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建国初期,我们国家在废墟上建立起来,千疮百孔,包括档案事业也是从无到有,这时致力于档案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享受前人成果的时候不要忘记这一点。没有这一段,就没有现在档案开发红火的场面。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特别是这10年,进入新阶段,可以说,是从封闭半封闭到逐步开放,而且下一步要加快开放的步伐。如果说,封闭阶段基础工作是龙头,那么开放条件下编研工作必然成为龙头。这个发展是战略的需要。江泽民同志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工作时到档案馆视察时提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改造和振兴上海服务。”以后他给中央档案馆题词:“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新世纪初,国家档案局提出了档案馆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就是“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这样,一下子把编研工作、利用工作推上了前沿。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档案的服务工作也非常重视。市领导告诉我一句话:“一要把死的变成活的,二要把活的变成死的。”死的变活,意思就是要把死档案用活,就是要抓利用,搞编研。
编研是一个大概念,涉及面很广,它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编研,是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的编研,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编研,而不是仅限于史学研究、编史修志的编研。档案工作教科书讲八个环节,但概括起来无非三大环节,就是接收、保管、利用。这三者之中,直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编研处在主导环节。抓住这一主导环节,就能推动、带动其他各项工作运转。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到档案局的第一年就抓编研,第二年再回过头来抓基础工作。市档案馆保管一部主任戴志强同志发言中讲到“编研龙头作用的六个辐射”,讲得很好。六个辐射,也就是六个带动、六个推动。科技成果档案资料馆同志发言也说到编研有利于档案业务基础的建设。这些是经验之谈,是实践中的深刻体会。
在新世纪初档案工作新一轮发展中,编研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档案馆公共服务和功能开发是档案工作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体现,它们都离不开编研。抓好编研就能抢占新一轮的发展高地,取得先发效应。要重视档案硬件建设,展厅要达到一定的面积,阅览室也要达到一定的面积,但更要考虑档案馆改善了硬件设施以后有多少人来。硬件上去了,跟上去的工作更艰巨,这就是要搞好编研。市档案馆新馆将有八大功能。要办一个主题展览,它是一个高水平、高科技、高质量的展览,这就要靠编研。新馆里还要设学生课堂。但是学生到档案馆来,拿什么给他们看?同样靠高水平的编研。要编一些适合孩子口味,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历史所的同志讲到计算机检索的问题。我认为编制科学、方便的检索工具,也是一种编研。查档案的人到档案馆什么都能查到,非常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档案馆就会门庭若市。因此要提高档案利用率,编研要先行。新馆的八大功能中还有文化休闲、市场服务方面的问题。学生到档案馆看档案是免费的,但是他们不光是看档案,还可能会买一些有意义的纪念品。因此,档案馆可以考虑开发文化产品的事。市档案馆,还有黄浦区档案馆、卢湾区档案馆都有许多老照片,我们可以合作开发文化产品。但是,这些文化产品的开发同样离不开编研。仔细考虑一下,我们可以做许多事情,其中大部分同编研有关。
3.坚持编研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正确方向
搞好编研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编研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指导编研工作发展。编研工作要注意把握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使编研工作真正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中国的编研工作具有悠久历史,从孔夫子编订“六经”到今天有2500年,从延安编修党史材料算起也有60多年历史。档案工作者不仅仅是保管者,而且要根据时代需要开发档案信息。上海从近代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源,为开展编研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上海市档案馆馆藏220万卷,排架长度达45公里。上海各级各类档案馆,包括档案室,收藏的档案就更多,有500多万卷。上海的档案工作者应该努力挖掘这个宝库,为上海新时期的腾飞作出贡献。
编研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善于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局,这就是要善于把握机遇。机遇很多,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意识敏锐不敏锐。《母亲河》展览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编研工作。别看仅仅是80多块版面,近300幅照片、地图、资料,它说明市档案馆的同志把握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抓住了2002年1月市委和市政府决策“综合开发黄浦江两岸”的契机进行宣传。这个展览影响很大,市侨办主动上门联系,黄浦开发办也来了,都要求合作宣传。没有敏锐性,就没有现在的局面。
编研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还要注意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结合。创新是任何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编研工作永恒的主题。编研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出新,才能满足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新的内容呼唤着新的形式,需要不断开拓前进,勇于创新。讲到开创新的东西,就要注意坚韧不拔,要具有可操作性。以现行文件开放为例,我们学习外地经验,准备上现行文件中心,起先大家的意见不很统一,因为文件难收。这个困难克服了,又碰到了来看文件的人多,一天150多批。这么大的人流量,我们的接待室容纳不下,赶紧采取紧急措施,才应对了过去。要工作就会有困难,但是要挺住,还要坚信办法比困难多,多想办法克服困难。编研工作会有许多困难,没有开创性、坚韧性,不讲操作性,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编研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主动性。这里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首先要抓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全面性的大事,但也不要放弃一般。《档案信息摘报》明年可以重点研究一些专题,集中重点课题攻关。二是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研究一些前瞻性的问题,又要针对现实,提供一些鲜活的编研材料。黄浦区建大型绿地是眼前事,档案工作人员挖掘档案,认为可以叫“古城公园”,被领导采用了。类似的事,区县档案馆都可以做,市档案馆也可以做。三是新史与旧史的关系。就是处理好开发解放后与解放前的史料问题。现在开发档案信息解放前的占了大多数,它们中间确实有许多东西值得重视,值得借鉴,但是不能忽视了解放后档案的开发利用,它们是我们自己形成的,也有许多好东西值得发扬。《档案法》规定了一般情况下档案在形成30年以后开放,同时也规定了有些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档案可以提前开放。这个规定为我们开发利用这些档案提供了依据。四是为领导、领导机关服务和为专家学者、人民群众服务的关系。这三者是统一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它们是一致的,只是在某个问题、某个角度的切入点上不同。五是宏观指导和微观搞活的关系。编研工作要加强宏观指导,也就是说编研课题研究、规划要适应全局的需求,但也鼓励大家开动脑筋搞编研,把微观搞活。个人利益与大局结合,融为一体,搞编研不能仅仅是为了个人评职称,但不是说只能集中攻关搞集体课题,个人不能有主观能动性,关键是把握好相互间的关系。
4.不断提高编研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提高编研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关键是整合资源,一个是整合档案资源,一个是整合人才资源。当前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方面,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各级综合档案馆要改变接收档案结构单一,以及接收时间迟缓的状况。为此,要加大行政指导业务工作力度,保证资源建设到位。从这一次档案论坛的发言中可以了解,不少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开发得不错,但是普遍的现象是资源不丰富。加强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成了当务之急。
第二,加大鉴定工作力度。鉴定是编研工作的基础,很重要。现在我们很大一部分力量放在鉴定工作上。市委领导最近指示,该保密的绝不能泄密,我们在鉴定时必须坚持贯彻。一些学者反映现在查档比过去难了。因为我们现在建章立制,比较规范,这不是不方便,而是执行制度、规范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开放度还不够,还要加大开放工作的力度,这一点不会有任何动摇。加强鉴定工作正是为了扩大档案开放的需要。同时利用档案要有规矩,这也是必须的。
第三,加大收集工作的力度。各级综合档案馆只接收党政机关档案的情况必须改变,否则,综合档案馆就有可能变成党政机关的综合档案室,馆藏档案的种类会变得十分单一,不但编研工作会受到影响,馆藏是否能够真正反映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巨大变化都会成为问题。因此,方方面面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都应该在档案馆接收和征集之列,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档案馆,编研工作才有比较多的可供选择的课题。
第四,加快全市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这对于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搞好编研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包括市内市外、国内国外都要整合进来。例如重庆市档案馆保存不少抗战时从上海迁到内地的企业档案,我们可以把目录复制过来,将来合作开发。
关于人才资源整合建设,市档案馆各部门的人才要整合,各区县档案人才要整合,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和各部门档案室的人才也要整合。另外,档案史料研究中心要在整合资源中发挥调研、规划、组织、协调和保障的作用。编研部是对内的,史料研究中心可以对外。我们可以聘请专家,包括编研工作专家以及学有专长、利用档案比较多的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我们已经聘请了8位专家,将来还要聘请更多的研究金融的、经济的,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来共同研究,进行编研开发。今后,我们要组织每年一届“档案论坛”,交流成果,深入研讨,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全市编研成果评奖活动,充分发挥这一中心的牵头作用。
5.加强对编研工作的领导
为了保持编研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各级档案部门的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对编研工作的领导,加大对编研工作人力、财力的投入,强化这项工作。
第一,列入议事日程,关心发展动向。编研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龙头是发展的必然结果。档案部门的领导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工作的进步离不开观念的转变,而领导的观念转变尤其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次编研成果展评获得一等奖的单位,都是领导直接抓编研,甚至是亲自动手搞编研的,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第二,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编研队伍的建设问题要提上领导的议事日程。有条件的档案部门都应该设置专门从事编研工作的岗位,选派得力的工作人员充实到这些岗位上去,切实改变一些档案馆编研力量单薄的状况。不少区县档案馆现在与党史办、方志办合署办公,原先研究党史和方志的,已经成为编研工作的生力军,这是一件大好事。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这些人员的作用,使编研工作有一个大的发展。事实上,这次获奖的编研成果中就有不少是原来党史办、方志办的同志的作品。这种情况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来改变编研工作开展不力的状况。
队伍建设,是与档案资源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事。没有人才,也就谈不上编研工作。建设一支实力较强的编研队伍,除了引进,更要紧的是培养。所有档案馆都要加强对编研人员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编研人员的素质。激发编研人员的学习自觉性,要求他们拓展视野,广泛吸收营养。而最重要的培训,是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要给编研人员压担子,让他们逐步增强从事编研工作的能力。可以从小项目、小课题做起,由小到大,逐渐掌握进行大型编研课题的能力。同时,要创造条件,使编研人员充分接触需要开发利用的档案,特别是价值较高的档案,形成高质量的编研成果。
第三,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保障。为了保证编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投入适当的财力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在编研工作开展的初期,没有财力保障而要出编研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还可以考虑以多种方法筹集编研经费或者是事业经费,最理想的状态是编研成果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从而使整个编研工作在投入产出上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这种良性循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实现,但这是方向。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和编研人员必须懂得,这是编研工作努力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靠财政补贴不可能是长久之计,培育编研工作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才是根本的出路。
(邹伟农摘自《上海档案工作创新文集》)
档案编研工作要与时俱进
2018-08-18 浏览:748